您的位置 首页 > 品牌金融

RCEP签署,世界最大自贸区对“培育国际优势品牌集群”意味着什么?

  摘要  在RCEP正式签署的形势下,我国下一步的品牌建设工作将如何展开,并会有哪些重点举措呢?  11月15日,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5日正式签署区…

  11月15日,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5日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新华社评论文章《 八年磨一剑》中对此协议的描述是:RCEP修成正果,“难”能可贵;RCEP尘埃落定,利好全球。

  确实,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论,RCEP协议的正式签署都是一件“大”“好”事。根据中国商务部的表态,RCEP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达成开放、包容、基于规则的贸易投资安排,建立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覆盖的15个成员国,拥有22亿人口(占全球将近30%)的市场、26.2万亿美元的GDP(占全球约30%)和将近28%的全球贸易(基于2019年数据),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

  RCEP的签署,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东亚自贸区建设成功启动;也标志着尽管世界出现逆全球化现象,但新兴国家正在引领“再全球化”或“新全球化”的步伐。这也是东亚经济一体化建设近20年来最重要的成果。

RCEP

  根据新华社通稿,我们可以发现:

  1、RCEP有更大的包容性,不仅涵盖货物贸易、争端解决、服务贸易、投资等议题,也涉及到知识产权、数字贸易、金融、电信等新议题,还纳入了很多新的贸易形式如电子商务。

  2、RCEP希望形成区域内的统一规则体系,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经营的不确定风险。各成员之间的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10年内降至零关税的承诺为主。

  3、RCEP中各国货物贸易的整体开放水平超过90%。一般来说,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会达到95%以上,水平稍低的在80%以上。RCEP各国的货物贸易开放水平比WTO各国要高出不少。在投资方面,RCEP用负面清单方式进行投资准入谈判。

  综上,RCEP对所有成员国来说是一次双赢,亚太经济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国品牌而言,谁率先拥有品牌、标准、体系,毫无疑问谁就将在下一阶段占尽竞争优势。

  要知道美国主导发布的“世界品牌一百强”中,美国品牌一直占据一半以上,50至52个。德国长期占据10个左右。而我国仅有华为一个品牌入围,且排名相对靠后。这与我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极不相称。这或许跟美国过去的强势文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经济体的兴起,这一格局必将迎来一定程度的改变。

  要知道早在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在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品牌建设开始掌握品牌评价国际话语权;基本建立了“科学,公正,公开,公认”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实现了中国品牌价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下一步重点工作是培训培育国际优势品牌集群,推动中国品牌走上世界”,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特聘专家、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品牌评价技术委员会顾问组主席刘平均就此表示。

我国下一步的品牌建设工作将会有哪些重点举措呢?

  那么,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是要通过制定并执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团体标准,提高整个产业总体水平;

  二是要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打造国际优势产业品牌集群产品走上全球,参与竞争;

  三是要充分利用品牌评价这个工作,做好做好品牌引领工作。

  其中,打造国际优势产业品牌集群于当下而言是重中之重,要知道:美欧的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几十年来走出了品牌发展的成功之路。美国进入世界品牌一百强的企业历史上平均经历了22次兼并、重组,由几十甚至上百个企业合并组成跨国集团,每个集团平均拥有200个知名品牌。比如,可口可乐公司拥有275个知名品牌,欧洲的雀巢则拥有上千个品牌。而我们国家的大型国有企业受到体制机制限制,难以实现强强兼并。对此,党的“十九大”指明了发展方向:要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品牌集群。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经过2年的调研,提出:培育50个左右国际优势产业品牌集群,代表中国品牌的形象走上世界,参与品牌经济的国际竞争。

  目前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建立了品牌集群工作委员会,目前已经成立的30个品牌集群包括:中国茶叶、中国陶瓷、中国稻香米、中国纺织服装服饰、等优势品牌集群。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还聘请了30多位省部级领导干部、国务院参事、工程院院士担任各品牌集群主席。

  在此基础上,今年9月15日,经中国品牌建设联席会议批准,成立了“国际优势集群品牌联盟”,其主要宗旨就是形成品牌集群的合力,代表中国品牌形象走上世界,参与全球品牌经济的竞争。

  诚然,我国在很多产业方面都是第一制造大国、第一消费大国、第一出口大国,但总体还是呈现出强产品弱品牌的态势,我们势必要通过制定和贯彻品牌集群品牌标准体系,广泛参与国际合作,进军国际市场,持续提升成员的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与此同时,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推动中国品牌产业不断进步,随着坚定不移地开放改革、深入融合的步伐,源源不断地将我们的国际优势品牌集群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广泛参与竞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必将上下而求索。(谢筱白)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zcjh/183.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3403091

Q Q: 418208611

邮箱: 41820861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