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品牌价值

“中国内蒙古螺旋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报道七:中国螺旋藻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2021年 6月15日,鄂托克旗政府举办了“中国内蒙古螺旋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螺旋藻专家、教授、企业代表分别做了主题报告。…

  2021年6月15日,鄂托克旗政府举办了“中国内蒙古螺旋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螺旋藻专家、教授、企业代表分别做了主题报告。与会专家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论坛是我国螺旋藻产业发展20年来首次论坛,为推动我国螺旋藻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螺旋藻产品营养应用价值挖掘潜力巨大。鄂托克旗依托地缘优势,拥有世界上最优质的螺旋藻资源,建有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家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螺旋藻专门检测和研发机构,拥有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跃居世界首位的螺旋藻产业园区,为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波助澜。

  研讨会上,专家们高屋建瓴,以顶层设计思路为当地螺旋藻健康发展把脉定舵。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献上了一道道饕餮盛宴。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为了让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形成文献,笔者经过几个月约稿、整理,特推出“中国内蒙古螺旋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报道。(王桂桃 庞靖)

  “中国内蒙古螺旋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系列报道七——

  中国螺旋藻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文|向文洲,葛保胜,秦松
 

  螺旋藻(Spirulina)是人类近期发现的最为重要的食用生物资源之一,其蛋白含量高(粗蛋白含量高达60-72%),理论生物质产量高于其他农作物,且富含多糖、色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衰老、改善肠胃功能、预防贫血等多种药理功效。卫生部公告2004年17号:钝顶螺旋藻(Arthrospiraplatensis)和极大螺旋藻(Arthrospiramaxima)可做为普通食品使用。我国自90年代中期以来,已成为国际上最大的螺旋藻产销国,其产品在饲料、食品与大健康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尽管几经波折,其学名已于1989年正式修订为Arthrospira(节旋藻),但由于其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和重要的学术影响,现今几乎所有的商业应用均沿袭“螺旋藻”这一名称,学术研究上也仍在广泛使用。

  迄今,我国已形成了养殖面积近9000亩、产能1万吨左右的螺旋藻产业,并以其为原料相继开发了天然色素藻蓝、保健药用级藻蓝蛋白、活性多糖、水解多肽和α-甘油葡萄糖苷等产品,标志其绿色精准制造与综合利用技术的日益成熟。自2009年开始,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规划建设了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产业园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螺旋藻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到4500多亩,年产螺旋藻约4500吨。由于该地区拥有低成本碳源、能源和养殖用地,以及全年降雨量少、阳光充足等资源优势,采取简易塑料大棚避免沙尘和低温对螺旋藻的干扰和损害,使得食品级藻粉的成本降至20元/公斤左右[5]。在产业园的示范引领下,螺旋藻养殖加工产业正在向内蒙古其它地区以及与其相邻的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辐射发展。

  当前,我国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的严峻挑战。螺旋藻等微型藻类(简称微藻)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高效固定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生物质,是十分理想的碳减排生物。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机构于2021年7月联合发布了《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其中就将微藻作为重要的CO2利用生物列入报告。我国螺旋藻行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均建立了补充气态二氧化碳作为替代碳源的碳减排技术。同时,我国多个能源或石化企业已经建立了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浓缩纯化技术,为发展更大规模、耦合碳减排(CCUS)的螺旋藻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大幅提高螺旋藻的产业规模是发展螺旋藻减排技术的优先发展战略。内蒙古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为践行这一战略提供了极佳的参照模式。在技术上,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土地、盐碱水和太阳能等优质资源,以螺旋藻及其产物的商业化利用为导向,优化培养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进一步降低养殖加工过程的成本和碳足迹、深化产物绿色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拓展螺旋藻生物质及其大宗产品的用途和范围,特别是扩大螺旋藻在饲料、食品等大宗产品和大健康领域的应用规模,是发展我国具有商业价值的螺旋藻碳减排产业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策略。

  预期在我国西北地区发展超大规模的养殖加工基地,使螺旋藻成为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贡献者,将大有所为。而超大规模螺旋藻产业的建成,还有望最大可能地颠覆传统农业,例如发展微藻基食用替代蛋白,不仅能有效提高并完善国家粮食和蛋白等重大战略储备能力,还可进一步强化螺旋藻碳减排技术的经济可持续。

  作者简介

  向文洲,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藻类资源与生物技术学科组责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藻类学会理事。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广东省专利优秀奖获得者。长期从事微藻资源挖掘及其生物技术开发利用工作。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全海水螺旋藻产业化养殖加工基地,研制开发了系列海藻生物制品,建立了耦合绿色低碳技术的微藻资源高值化研发产学研合作平台;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SCI论文50多篇;申请专利15件,获发明专利授权9件、新型实用专利授权6件;在螺旋藻等藻类制品开发中牵头制定国家标准1项,参加制定国家标准项目2项。


向文洲近照

  葛保胜: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

  秦松: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岸带生物学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3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ixinbang/2022-01-26/1004.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3403091

Q Q: 418208611

邮箱: 418208611@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